出自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傳說,他只看過半部《論語》,但是他幫助趙匡胤把天下打下來。打下天下以后,他又說可以用另外半部《論語》來幫助趙匡胤治理天下。
從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看出《論語》的價值,方太的治理也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以《論語》為核心的。

▲【發現財富】企業家肯尼亞養生之旅現場
我從2004年開始有幸接觸到傳統文化,然后到清華、北大學了兩個國學班,到2008年開始在公司里面導入,一邊也在不斷地學習,現在已經八九年了,應該說依然還在探索的路上。
因為中華文化實在是博大精深,在這八九年的經歷里,關于如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到現代企業,我提煉出了五個總綱。
法無定法,不是說方太怎么做的,其他企業就一定怎么照搬。每個企業的情況不同、行業不同、環境不同,方法可能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事物背后的本質和規律一定要理解,要有智慧地去推進。
01
中西合璧
第一個叫中西合璧。
我用16個字來概括——中學明道,西學優術,中西合璧,以道御術。
「中學明道」,我們中國人的基因、血液里面,始終流淌著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國人一學自己的傳統文化馬上就很相應。西方雖然也有道,但是西方的道可能更適合西方人學,所以我們學道、悟道、明道最好的方法和最快的途徑就是學自己的傳統文化,這就是「中學明道」。
「西學優術」,在企業管理這個領域,百年來,西方管理從泰勒管理開始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他發明了大量的流程、制度、工具、方法,大大提高了企業管理的效率。
以跨國公司為例,員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用這些管理系統都能夠管得很好,所以我們「拿來主義」,一定要用。不是說我們要迎來中華民族的復興,我們中華文化能解決一切問題,其他的西方的都不要了,我們不能走這樣的極端,兼容并包,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
我們說企業是一個整體,就像一個人體一樣。中醫看人體就是一個整體的系統,西醫看人體就是一個個分支組成的,所以中西醫的看法不一樣。
企業也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我們不能今天用西方的,明天又用中國的,這樣就變成了好幾張皮,員工就會無所適從,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企業融為一個整體,叫「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不只是簡單的把它湊合在一起就可以了,還要「以道御術」。西方發明的很多企業管理的制度、方法、體系,也不是憑空發明的,在西方的企業里面非常有效,但我們很多中國人學了,比如到商學院學了很多課程以后,發現這些制度、方法在中國的企業使用效果不理想。
為什么?
因為我們只是簡單的把制度拿來用,我們忽略了西方的制度是在西方的文化土壤里長出來的。就像樹,什么樣的樹在什么樣的氣候、土壤里才能長出來,西方的制度也一樣。
比如美國企業管理方面的制度,它是在美國大的文化背景下,美國大的文化背景是什么呢?
美國人百分之八九十是新教徒,他們從小是在一個宗教的環境里長大的。宗教是有律法的,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天然的對法律、制度非常敬畏。
而中國人因為傳統文化斷層以后,一些人對制度、對法律都是不屑一顧的,我們很容易會繞彎鉆空子,所以西方的制度拿過來,我們一定要把它變成適合中國文化的制度、流程、方法、體系,這個過程叫「以道御術」。
也就是說我們真正擁有這種大智慧以后,把這些方法稍微變化一下,就能夠很好的適應我們中國的企業。
02
品德領導
商學院也是西方管理理念,其中,領導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我曾經數過自己書架上關于領導力的書,超過50本,當然沒有全看,因為看不下去了,全是術,全是藝術、方法,也學不會,因為有很多習慣已經定型了。
比如,其中一門課叫《情境領導》,把下屬分成四類,什么樣的下屬對應什么樣的方法去搞定他,主要是在藝術、方法、術的層面。
我在學傳統文化的時候,也是帶著這個問題,想看看傳統文化里面究竟有一種什么樣的根本之道來提升我們的領導力,不需要學很多很多的術。我們歷史當中大家也會看到很多的權謀之術,整的好像領導人都是挺壞的,都是講謀略講陰謀,但這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
真正的儒家思想講提升領導力就是一個詞——品德,比如一個地球,它到底能夠帶幾個月亮取決于地球的質量,取決于地球的「品德」,厚德才能載物嘛,你有多少「德」你才能「載」多少物。一個太陽,它能夠帶多少像地球這樣的行星,也是取決于太陽的質量。
▲茅忠群先生為百名企業家分享
《論語》里講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講一個領導人如果能夠以德治國、以德治企、以德行政,那么這個領導人,「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辰就是北極星,我們看到北極星就在那里,但是周圍有很多的星星圍繞著它。
所以,提升自己的領導力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升我們的品德,提升我們的質量,提升我們的能量,提升我們的智慧,這是根本途徑。
03
德禮管理
第三個是管理,我們做企業離不開管理,若要管理有效,至少得兩手抓,也就是要陰陽平衡。
但我們很多人學了西方管理之后,以為西方管理只有制度管理,其實是不對的。
我們在用西方管理的時候也是建了很多制度,建了很多流程,但是后來發現為什么在西方企業很有效的這一套管理到中國企業就無效了呢?
在中國企業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建立了一百個制度,真正執行的可能只有二三十個,大部分就是制度在那里,但是基本上沒有執行或者執行的不好。
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對西方管理的理解有偏差。我們以為西方管理是一只手的,既然是一只手,那就是陰陽。「獨陰不長」,以我們人體來講,陰陽只要缺一個,人就不能活了,陰陽不平衡,我們就生病了。
管理也要講陰陽平衡,那么西方除了制度、流程還有什么呢?
還有他們的宗教信仰。
但是這個在他們商學院的課程里不講,為什么?因為這不需要講,他們從小就有宗教信仰,所以商學院課程里不需要講這個,而這恰恰是他們比我們做企業更方便的地方。
而到了中國,就缺了這一塊兒,所以我們要加上這一塊兒,信仰、價值觀,要補上。當然不是補西方的宗教信仰,我們肯定是補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把這塊補上去,再用相應的制度一配合,就陰陽平衡了,陰陽一平衡,管理就有效了。
《論語》里面講「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導之以德」,就是道德的教化,價值觀的建立;「齊之以禮」,禮是什么呢?禮不僅僅是儒家當中的禮,不僅僅是禮儀、禮貌,是禮制規范,一手是道德教化,一手是禮制規范,兩手加起來就陰陽平衡。
然后「有恥且格」,員工有了羞恥心,有了羞恥感,有了敬畏感,會怎么樣?自然而然就不會去犯錯誤。
《論語》里面還有一句話,叫「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政」就是用政令,政令是什么呢?政令就是我們的國家的政策。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所以這個分量是非常重的。這就是一種治國理政的方法,用政令來治國。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刑是什么呢?刑法,法律。所以,不是說儒家沒有刑法,儒家從來都是有刑法的,但是從主次上,是德、禮為主,政、刑為輔。
這個刑,在儒家治理最好的時代,幾乎用不上,它有刑法,但是用不到。最好的時代是哪個時代呢?成康年間,就是大家熟悉的周文王、周武王接下來的周成王、周康王年間,《史記》記載,這個時代當中有42年時間,全國的監獄里沒有一個犯人,空的。
所以不是說儒家沒有刑法,是沒有人犯法!為什么沒有人犯法呢?是因為他前面兩個做的好,「導之以德,齊之以禮」,這兩步做的好了,就沒人犯法了。當然在整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這樣的時代也不多,幾個盛世。
德、禮、政、刑,這四個字構成了完整的儒家的管理,簡單點,我們可以簡稱為「德禮管理」。
04
仁道經營
那企業究竟怎么樣來經營?儒家思想它如何告訴我們?核心的有兩點,第一個是修己以安人。
孔子講到修己以安百姓的時候,加了一句,堯舜其猶病諸?我們都知道堯舜是一代圣王,孔子說堯舜都還沒能夠完全做到把所有百姓的心都安好。
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所以我們做企業也一樣,修己以安人,這個「人」無非是員工、顧客、客戶、合作伙伴等等。把「人」安好,讓他們安心,然后讓我們的產品、服務、客戶、顧客獲得十分乃至十二分的安心的話,我們的經營還會有問題嗎?沒有問題了。
所以,如果遇到很多經營的問題,可以先自己給自己的產品、服務打分,問問我們自己讓顧客安心的程度,從0到12分,能打幾分。如果還只有6分、7分、8分,那說明我們做的還不夠。如果我們能夠提升到10分乃至12分,那我想,經營不是問題。
儒家里面還有一條,就是叫義利合一,這也是儒家最核心的。
攝影/陳金國
義利合一,以義致利,或者叫利緣義取。我們經營企業肯定是要獲得利益的,但這個獲利,一定是以義為前提,以義為基礎。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也是儒家的一個很核心的理念。
05
領導人的修煉
我們再回頭看這四個總綱,會發現有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東方的管理跟西方管理最大的差異——東方管理對領導人的要求比西方管理要高。
西方管理可能更多的在術的層面,比如職業能力方面,基本上就是不違法,你只要不違法,那誰也管不到你,不管你怎么賺錢。可中國不一樣,在中國,法律只是底線,60分,我們還有60分到100分之間的道德,還有義。
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我們要合乎道義,我們領導人要有很高的品德。
所以第五個總綱是什么呢?就是領導人的修煉。
企業家要在企業里面推行傳統文化,一個最核心的是企業家自己要先去修煉。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不缺的就是修煉的方法,太多太多。比如說《論語》里面也講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別看簡單的這12個字,這12個字內涵非常豐富。但是起步是什么呢?叫志于道,要立志,要立志求道、悟道。
孔子總結自己的一生——十五而志于學。孔子15歲開始就立志,當然這個「學」不是我們簡單理解的學,「學」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覺」。孔子從15歲開始就立了一個大志——這一生就是要成就仁。
我們用佛法的說法就是大愿,一個人的成就是很難超過這個人的志向的,因為你的目標就設定在那里,可能達不到,但也可能達到,但是要超過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所有的傳統文化,特別強調立志、強調發愿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的周總理,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有這個志向,他自然成為我們新中國的總理。周恩來后來遇到一個更偉大的人,他說要解放全中國,他就成為我們新中國的主席。一個人的成就首先是立志,看他立多大的志,這是志于道。
《大學》里也告訴我們一個修行方法,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然后「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一個修行的方法。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以后,他開始講課,如何學習修行?他講了四個詞。
第一個詞也是立志,第二個詞是勤學,因為你只有立志,你才會勤學。第三個詞是改過,第四個詞是責善,責善就是幫助身邊的朋友一起成長,有什么問題給他提出來,真正的朋友要以適當的方式,當然還是要講究方法的。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
06
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
天下萬事萬物,皆有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商業也有商道。儒家最核心的是天道,我們做人的人道,我們經商的商道,我們要通過傳統文化來學習去明這個道,去悟這個道,這個很重要。
因為只有悟透這個道,才不會走彎路,才永遠可以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方太的愿景——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我們做企業的不能僅以盈利為目標,還要向社會傳遞一種正能量,方太一直在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期待能夠聚合一批有共同信仰的企業家或企業高管共同交流學習,讓企業的管理更具中國智慧,讓企業更健康成長、長久經營。
面對西方管理與中華智慧的各種模式和派別,企業如何才能「前不越雷池,后不進維谷」,進入屬于自己的軌道?
如何在商業模式中運用中華智慧,讓中華智慧成為企業的生產力,開創事業與生命的新高度?
(1)「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中華智慧如何通過企業走出去?
(2)文化自信:中華智慧如何對全球企業產生影響力?
(3)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企業,并直接產生生產力?
(4)國際視野、全球高度的背景下,企業如何轉型?
……